博文

佛教教导我们不要有贪念,不断探索新趋势,不断学习是不是一种贪多的贪念呢?

 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提问,触及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矛盾之一。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探讨: 首先,从"贪"的本质来看,佛教所说的"贪"(trishna)是指一种执着、渴求的心态,其关键在于"执着"而非"行动本身"。学习新事物本身是中性的,关键在于: 1. 是否带着"永远不够"的焦虑感? 2. 是否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? 3. 是否因此忽视了当下的觉知? 佛陀本人曾强调"中道"的智慧。在《中部·中道经》中,他明确反对两种极端:一种是沉迷感官享受(包含贪求知识),另一种是极端苦行(包含拒绝学习)。佛教史上那些伟大的学者(如龙树、无著)都是精进求法的典范。 更值得思考的是学习动机: - 若为利他而学:如医者学医,这是善法欲(chanda) - 若为自我膨胀:如积累知识炫耀,这才是贪 现代心理学也印证了这一点:成长型思维(以开放心态学习)与执念型追求(必须学更多才能自我证明)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截然不同。 实践建议: 1. 保持觉知:学习时观察自己的动机 2. 定期反观:所学是否真正利益自他 3. 平衡修习:止观并重,动态调整 正如阿姜查所说:"不是要你停止思考,而是要你知道自己在思考。"探索本身不是问题,迷失在探索中才是问题。佛陀教导的"放下"不是放弃学习,而是放下对学习结果的执着。

Sam Altman 提供了关于关键人类技能的建议

图片
 在人工智能时代,OpenAI 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Sam Altman 提供了关于关键人类技能的建议。 他认为重要的技能包括: 学习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。他指出,世界从“学习编程”迅速转向了“学习使用人工智能工具”。 在更广泛的层面,他强调了以下几点: 韧性 (resilience) 适应能力 (adaptability) 创造力 (creativity) 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 (figuring out what other people want) Sam Altman 表示,这些技能是“出人意料地可学习的” (surprisingly learnable),并且它们将在未来几十年内“带来巨大回报” (pay off a lot in the next, you know, couple of decades)。他认为,未来虽然每个人将能完成比过去更多的工作,但对人力的需求依然存在,因为计算机并不能包揽一切。

决策的思维 - 不清晰必须做的事

图片
  思维不清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生活有太多人为制造的义务和责任。其实世界上我们有真正必须去做的事情少之又少。

决定售出自己的生命

图片
  我们每天所做的成千上万的决定也正是在一点点地售出自己的生命。下次当你想购买具有潜在危险的产品或服务时,不妨试试用“售出自己的生命”的概念进行分析.

高僧的修行

图片
常听说修行很高的僧侣,一切的妖魔鬼怪都无法撼动他。我在想,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修行,能有这样的能力保护自己不受妖魔鬼怪的侵害? 什么是修行?是法术呢还是咒语呢? 我思考了很久,不断深入探索。从不同的典故、书籍、视频和名言中,我总结出以下几点: 1. 无有恐惧的能力——无论多么狰狞的妖魔鬼怪(苦难)出现在面前,都视其为一般的众生,而且不惧怕死亡,对任何事情都保持淡定与宁静。不惧怕死亡的人还有什么是可以怕的呢?妖魔鬼怪也拿他没有办法。 2. 保持慈悲心,没有对立的心态,不起消灭或降伏妖魔的念头,而是回向功德,帮助无形众生脱离苦难,放下怨恨与怒气。 (妖魔鬼怪是怎样形成的呢?是否正是从怨恨与怒气中产生的呢?遇到事情,最好保持冷静, 别让魔进入心脏,控制我们的行为举止) 3. 具备高度的布施能力——不是财力上的布施,而是语言上的布施:无畏布施帮助他人消除恐惧,或说一些令人心生欢喜的言语,安慰他人。 这是我的一点浅见,不知是否真正理解了个人修心修行的正确方法。 

没有新客户的时代已经来临

 藤村正宏在他的著作 "SNS 社群行销术" 中提到 "没有新客户的时代已经来临",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: 1. 市场饱和 :随着时间的推移,几乎所有的市场都趋向饱和。消费者的需求已经被大量的企业所满足,新客户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困难。 2. 竞争加剧 :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。客户有更多的选择,他们可以轻松地比较产品和服务,从而提高了客户保留的难度。 3. 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性 :与其花费大量资源去争取新客户,企业更应该注重现有客户的维护和深度经营。老客户的口碑和推荐是获取新客户的关键来源。 4. 社群经济 :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兴起,使得口碑和社群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重要。客户之间的互动和推荐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,因此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与现有客户的关系维护。 综上所述,藤村正宏认为,在现代市场环境下,企业应当更加关注现有客户的维护和经营,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客户。